Anthropic刚刚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AI开始拥有内省能力。这个问题,其实在AI领域大神、OpenAI元老 Andrej Karpathy 最近的演讲中也有所提及:他认为,AI 的下一个阶段不是更大的模型,而是能反思自己的模型。它们需要像人一样,能在输出后回顾过程、总结偏差、甚至从错误中自我修正。Anthropic的这项研究正是不谋而合。研究团队通过已知概念的表征(representations)注入模型的激活(activations)的方式,成功证明了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具备一定程度的功能性内省意识(functional introspective awareness)——也就是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有限觉察能力。
Nacos(Dynamic Naming and Configuration Service)是一个开源的动态服务发现、配置管理和服务管理平台,由阿里巴巴集团开发并维护。Nacos致力于帮助用户发现、配置和管理微服务,通过它提供的简单易用的特性集,能够快速实现动态服务发现、服务配置、服务元数据及流量管理。例如Nacos支持配置的动态更新,服务无需重新部署上线即可获取最新配置,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在多环境配置方面,它提供的Namespace和Group机制,便于管理不同的生产环境(例如测试、预上线和生产环境,每一个环境可通过Namespace和Group机制对同一配置项进行不同的配置)的配置、简化多环境配置管理;Nacos还支持多种配置格式(如Properties、YAML、JSON等)和流量控制,满足不同的开发需求。Nacos凭借如上这些优势,在配置管理领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从概念构想走向高效应用,新一代 AI 应用的落地过程涉及多重技术关键:模型选择、参数优化、提示词工程、知识增强、记忆系统、工具集成等。这些环节的科学处理,将直接决定着新一代 AI 应用的实际效能,企业方能将战略构想扎实地转化为业务竞争力。
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推动 VR 大空间,即基于位置的娱乐项目(Location based Entertainment, 简称 LBE)成为融合“文化+科技+互动娱乐”的新型大文娱业态,其沉浸式、强参与感的特性,有望成为继电影、游戏之后的第三大沉浸式娱乐赛道。然而,当前 LBE 产业仍深陷“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优质内容稀缺且同质化严重,技术路线(云 VR 与一体机)各自为战,产业分工呈现“通吃模式”或“流量至上”的碎片化特征,规模化扩张受制于缺乏优质内容和高成本、低复购等因素。 云 VR 串流技术与 VR 一体机的协同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关键思路:若将 VR 院线类比传统影院,云 VR 串流可视为“IMAX 厅”,凭借云端算力支撑高品质 VR 大空间内容(如《消失的法老》最初就是背包串流版本的火爆验证),实现在线互动与社交玩法;VR 一体机则可作为“普通厅”,以轻量化体验降低场地准入门槛。二者并非竞争关系,而是通过“云端协同”形成覆盖不同用户需求的体验矩阵 —— 这正是“VR 院线”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 ICCV 2025 MIPI Detaile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挑战赛中,来自微信测试中心的IH-VQA团队斩获大赛冠军。在比赛中,IH-VQA团队首创的iDetex细节质量评估方案,刷新了细节图像质量评价的业界标准,为图片质量优化提供更精准的迭代方向。本次比赛获得亚军的是来自Bilibili以及上海交大的联合团队,季军是来自理光中国研究院的团队。我们能从众多优秀团队中胜出,展示了微信在业界图像质量评估研究工作的一些成果。研究成果iDetex也正在微信视频号、音视频通话、微信电商等业务落地中。
“架构”这个词被频繁提起,却常常被误解。有人把它等同于代码结构,有人以为它只是高层设计。 其实从技术架构、C4 模型、TOGAF 框架,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架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 这篇文章试图用一篇文,理清架构的全貌:它的来源、演进、分层,以及企业架构背后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