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以容器、不可变基础设施、声明式API等核心技术,实现了业务与硬件及底层架构的分离,使业务实例具备了可移植性、环境一致性,极大地提升了运维效率,降低了线上运维操作的稳定性风险,同时又基于微服务、分布式技术解决了传统架构的单点可靠性问题,提升了业务稳定性和开发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完成容器化、微服务化改造,并逐步将发布、运维流程迁移到PaaS,这在释放了云原生红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入了更高的系统复杂度,对生产环境的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产环境的稳定性,是各个互联网行业相关公司都关注的,尤其是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稳定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以B站为例,从诱发稳定性问题的原因分析来看,2022年至今变更及编码问题所占据的比例,在70%以上,问题的诱因也多种多样,譬如缺少稳定性相关必要的可观测指标、灰度观察过程缺失、故障处理机制不完善等等。同时,随着业务体量的不断增大,组织划分与团队协作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加剧了沟通成本,也间接导致了变更问题难以管控。 对于稳定性来说,业界的一个共识是:防控住变更风险,稳定性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以上。
数据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业务场景的多元化,数据体量不断增长,催生了数据类型多样、交互式分析复杂等挑战,业务对于数据的实时性、资源弹性、融合负载等需求也愈发高涨。由此,一款合适的数据库产品,将成为企业实现数据管理的最佳工具。 在11月10日、11月16日和11月24日举办的“乘云·向未来”火山引擎公共云·城市分享会上,火山引擎以“字节跳动超大规模数据库产品技术演进之路”为题,基于字节跳动业务的多样性、规模化发展,解构了其数据库产品体系特征及技术演进历程,为企业疏解数据管理难题、带来数据治理的良策。
在数据驱动业务的大环境下,AB实验是对策略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指南针,并广泛应用在用增/推荐/搜索/内容/商业化等多个领域,尤其是综合评估多个策略对于大盘影响的对比效果,AB增量的计算就尤为重要。
入职四周年了,在蚂蚁这所大学“本科”毕业,开始“读研”生涯,以后就是「师姐」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回忆过往,回归初心。分享一些经历出来,感恩成长为今天的依枫。
作为一名后端偏业务向的一线开发,作者抛开技术栈和方案经验等这些具体的内容,从做事情、想事情、谈事情三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前端代码都是公开的,为了提高代码的破解成本、保证JS代码里的一些重要逻辑不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需要使用一些加密和混淆的防护手段。
容器平台针对业务资源申请值偏大的运营问题,通过静态超卖和动态超卖两种技术方案,使业务资源申请值趋于合理化,提高平台资源装箱率和资源利用率。
Node.js和npm为前端生态中提供了统一的开发语言、强大的包管理和模块生态系统、灵活的构建工具和任务自动化、以及丰富的前端框架和库等等。 可以说,正是因为nodejs带来的这些工具和资源使前端开发更加高效、便捷,并推动了前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但是近年来,Node.js 生态系统中的 npm 软件包中出现了许多 CVE("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 常见漏洞和公开漏洞),譬如lodash库的CVE漏洞——CVE-2018-16487[2]、express库的CVE漏洞——CVE-2018-17346[3]以及jsonwebtoken库的CVE漏洞——CVE-2018-12424[4]等等,在这其中有一个特别危险且屡禁不止的漏洞就是命令注入(Command Injection)。 作为前端工程师而言,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快速交付、优化性能相关,还要时刻对项目中所采用的nodejs技术栈及其安全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 简而言之,关于安全这根弦儿得时刻紧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