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相关性主要指衡量Query和Doc的匹配程度,是信息检索的核心基础任务之一,也是商业搜索引擎的体验优劣最朴素的评价维度之一。本文作者刘杰主要介绍QQ浏览器搜索相关性团队在相关性系统及算法方面的实践经历。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会特别分享在QQ浏览器搜索、搜狗搜索两个大型系统融合过程中,在系统融合、算法融合、算法突破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搜索算法以及相关领域内的同学有帮助。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北京冬奥会、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重庆山火、泸定地震,一幕幕或激动人心或舍生忘死的场景彷佛还在眼前。 技术领域的力量同样振奋人心,腾讯云中间件团队2022年在CCSA主导发布了国内首个微服务标准《分布式应用架构通用技术能力要求第1部分:微服务平台》以及《分布式中间件服务技术能力要求 第2部分:分布式消息队列》、《分布式中间件服务技术能力要求 第3部分:API网关》。 在产品层面,微服务团队秉承持续创新的精神,升级微服务引擎,全新发布云原生API网关、注册配置中心和北极星网格,并在教育、出行、游戏等多个行业落地实践。微服务平台TSF新增了高可用单元化、云原生高性能网关等高阶能力,成功助力多家国有大行、城市农商行构建多地多中心的高可用分布式架构,核心业务成功迁移。云原生消息队列 TDMQ 也全面升级,TDMQ Pulsar 每日支撑了690亿+消息调用,在此基础上,正式推出了 TDMQ RocketMQ版 和 RabbittMQ 版,覆盖主流消息协议,助力客户云原生转型。消息队列 CKafka 新增了智能巡检、在线升级、磁盘水位自
时光匆匆,2022年2月21日诞生的哔哩哔哩技术团队公众号已经走过了第一个春秋。这一年我们共发布了101篇原创文章,在大家的喜爱和支持下,也有了10W+阅读量的文章,今天为各位送上2022年最受欢迎的20篇文章,请大家品读分享,也可以关注留言你未来想看到的内容。
在字节跳动,基于深度学习的应用遍地开花,工程师关注模型效果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线上服务一致性和性能,早期这通常需要算法专家和工程专家分工合作并紧密配合来完成,这种模式存在比较高的 diff 排查验证等成本。 随着 PyTorch/TensorFlow 框架的流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在线推理完成了统一,开发者仅需要关注具体算法逻辑,调用框架的 Python API 完成训练验证过程即可,之后模型可以很方便的序列化导出,并由统一的高性能 C++ 引擎完成推理工作。提升了开发者训练到部署的体验。 然而,完整的服务通常还存在大量的预处理/后处理等业务逻辑,这类逻辑通常是把各种输入经过加工处理转变为 Tensor,再输入到模型,之后模型的输出 Tensor 再加工成目标格式,一些典型的场景如下:
Chrome 在去年成立了一个名为 Aurora[1] 的项目,深入主流的框架和工具,比如 next.js、nuxt、 angular、webpack 等,探索如何结合框架和工具,帮助 Web 开发者用更低的成本,构建出更好的体验。 ice.js 虽不在这个项目之中,却也是在设计之初就秉持着这种理念,来实现整个框架的。无论是路由方案、数据加载方案、渲染方案,都是围绕着体验而设计。这是因为,我们都越来越意识到,框架掌控着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适合从流程上来做出优化、提升体验的。好的体验,应该成为业务开发时的一个顺其自然的产物。 反观目前,我们的 Web 体验则还是一种 开发者重参与的模式,这种方式往往是: 先开发后治理,在完成业务开发,甚至上线后,再进行性能的评估,分析诊断优化点,实施相应的优化策略 对开发者要求高,需要每个开发者都能熟练分析各种性能问题,掌握各类场景的体验优化方案 不可持续,容易随着业务迭代又发生退化 如何改变现状,借助于框架设计,普遍提升业务的体验基线,而不必要求人人成为 Web 体验的专家,这正是 ice.js 3 在探索解决的问题。
本次大会设立了微服务与中间件专场,本专场从产品研发、运维等最佳落地实践出发,详细阐述云原生时代,企业在开发微服务和构建云原生中间件过程中应该怎样少走弯路,聚焦业务需求,助力企业发展创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通过对实时及历史数据的融合分析,及时挖掘业务洞察和辅助决策,已成为企业的普遍行动。在云原生的浪潮下,企业需要聚焦业务,迫切需要简单易行,零代码地配置搭建起自己的可以达到将本增效效果的数据链路系统。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Pulsar 在腾讯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了serverless 架构升级在淘宝首页的应用,新架构对底层所依赖的容器、环境资源等与之前相比差异较大,并且对应的预发、安全生产、生产等环境,与旧架构的完全隔离。
随着疫情防控模式的迭代,健康码访问DAU逐渐趋于下跌,意味着健康码将逐步完成历史使命,见证着疫情的结束。本文特邀腾讯研发工程师李雄政将从技术架构、可观测体系、运营保障体系等运维体系多方面,总结回顾健康码业务运营过程中的保障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