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 async/await,是 Python 异步编程的标准范式。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简洁优雅的语言结构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一段跨越二十年的技术演进成果——从最原始的生成器(generator)出发,历经社区实践中的“打补丁”阶段(如 @wrappertask),再到语言层面引入 yield from 和原生协程,最终形成了现代异步体系。本文将按技术发展的真实时间线与逻辑脉络,带你完整还原这段历史:为什么需要协程?嵌套任务如何调度?wrappertask 是谁的“替身”?await 究竟比 yield from 强在哪?我们将一步步揭开 Python 协程从“手工轮子”走向语言级支持的全过程。
在探索 LLM 应用的过程中,LLM作为 Agent 的"大脑"有着无限可能。其中,"代码编写"已经成为了少数几个成功大规模落地的场景之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既然 LLM 可以写出高质量的代码,为什么不能让它更进一步,编写并运行代码来控制 Agent 自身的行为呢?这样运行逻辑,就不简简单单的是“下一个”这么简单,而是让Agent拥有分支、循环等各种复杂逻辑。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有点魔幻,但仔细想想确实是可行的。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这样一个能够"自我编程"的 Agent 的历程。我们的目标是将Agent模式,打造成一个“师弟”,一个真正能在内部的DevOps系统中,能帮得上忙的AI助手。
推荐系统作为互联网时代连接用户与信息的核心技术,正在经历从传统协同过滤向多模态智能推荐的重要变革。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预训练技术的成熟,推荐系统开始从单纯依赖用户行为ID特征转向充分利用商品图像、文本描述等丰富内容信息的新范式。笔者有幸于24年下半年和25年初深度参与了饿了么首页店铺推荐场景的多模态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生成式ranking前期技术方案的探索实践。在此过程中,在多模态推荐技术发展脉络、实践挑战以及生成式推荐技术方法探索等方面收获颇丰。趁着25年上半年总结的机会,希望将这些学习路径、技术探索过程、思考感悟以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的完整回顾,整理成文作为学习笔记与大家分享交流。
借助 Aone Copilot Agent,通过精心设计的 prompt 指导 AI 进行测试用例的自动化生成和代码修改。从实践来看,AI 代码采纳率约 50%,要获得更好效果需要持续优化 prompt 质量。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试驱动的AI编程闭环工作流,旨在解决AI辅助编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AI生成代码后缺乏自测与迭代能力。通过引入自动化验收和反馈机制,构建了包含编码、部署、自测、改Bug的完整闭环。文章以“收藏夹功能修复”为例,验证了该工作流的有效性,证明只要提供清晰的需求、技术方案和测试用例,AI就能像合格程序员一样完成自我修复与持续优化,未来还可通过增强测试、诊断、任务拆分等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
从概念构想走向高效应用,新一代 AI 应用的落地过程涉及多重技术关键:模型选择、参数优化、提示词工程、知识增强、记忆系统、工具集成等。这些环节的科学处理,将直接决定着新一代 AI 应用的实际效能,企业方能将战略构想扎实地转化为业务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