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微服务是毒瘤吗?》中,我们强调了架构设计和发展需要适应业务的需求和变化。这篇文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架构随业务、时间变迁而重构的观察对象,可以帮助大家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平迁,什么情况下重建。 作者团队通过一次为期 24 个月的重构战役,最终实现了这些业务收益: 可用性从不足 99% 到 99.99%;核心链路响应时间下降 50%;代码仓库从 200+合并成一个大仓,代码行数从 300 万行精简到 30 万行;推荐中台成本下降 58%,Redis 成本下降 70%,亿次 PV 成本下降 95%。
当代码复杂度爆炸,如何让代码安全审计回归高效与理性?本文以悟空 Agent 获得NVIDIA官方致谢为起点,介绍多智能体架构如何闭环,以及在实战中面临的真实挑战——上下文断流、调度失衡。这是一场务实的探索:让 AI 成为安全团队的第二双眼,让安全真正融入业务生产线。
自 ChatGPT 问世以来,业内对于如何将LLM落地应用进行了各种探索。本文主要总结了LLM在应用落地中的探索演进流程。通过本文,你可以了解到LLM是如何从提示词阶段,演进到chain编排阶段,再演进到最新的Multi-Agent阶段的。还可以了解到各个阶段的优缺点是什么。
在 ICCV 2025 MIPI Detaile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挑战赛中,来自微信测试中心的IH-VQA团队斩获大赛冠军。在比赛中,IH-VQA团队首创的iDetex细节质量评估方案,刷新了细节图像质量评价的业界标准,为图片质量优化提供更精准的迭代方向。本次比赛获得亚军的是来自Bilibili以及上海交大的联合团队,季军是来自理光中国研究院的团队。我们能从众多优秀团队中胜出,展示了微信在业界图像质量评估研究工作的一些成果。研究成果iDetex也正在微信视频号、音视频通话、微信电商等业务落地中。
“架构”这个词被频繁提起,却常常被误解。有人把它等同于代码结构,有人以为它只是高层设计。 其实从技术架构、C4 模型、TOGAF 框架,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架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 这篇文章试图用一篇文,理清架构的全貌:它的来源、演进、分层,以及企业架构背后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