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里云块存储团队内部的一次新人培训材料,内容源自老同学们的踩坑经验,总结成案例和方法分享公示,实践和方法论不限于分布式系统,希望对读者有启发。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编码习惯(开发、测试、Review,Bad/Good Case) 研发流程(源码控制、每日构建、缺陷管理) 实践方法(效率工具、新人踩雷、学习推荐)
我们知道计算机的世界只有0和1,如果没有字符编码,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串"110010100101100111001....",我们的沟通就好像是在对牛弹琴,我看不懂它,它看不懂我。字符编码就好比人类和机器之间的翻译程序,把我们熟知的字符文字翻译成机器能读懂的二进制,同时把二进制翻译成我们能看懂的字符。
我们一般会把 Sync 理解为 Android Studio 的准备阶段,包括解析工程配置信息、下载远程依赖到本地、更新代码索引等准备工作,当修改 gradle build 文件后,需要重新 Sync 将 Gradle 构建配置信息同步到 IDE,进而使 IDE 的功能及时应用新的构建配置,这些功能包括项目的 Gradle Task 列表展示、依赖信息展示等等。Sync 是 Android Studio 中独有的概念,当通过 Gradle 命令行程序构建 Android 应用时,只会经历 Gradle 定义的 Initialization、Configuration 和 Execution 生命周期,根本没有 Sync 的概念。Android Studio 的 Sync 阶段涉及到 IDE、Gradle、Plugin 等多个角色,梳理清楚这些角色各自的作用和联系,才能清晰理解 Sync 的整体架构,下面分别来介绍这些角色:
本篇文章的作者最近参与了淘宝购物车的工作,认为淘宝购物车和首页在体感上有很大区别,没有高屋建瓴地对整个交易体系和首页体系进行分析,只从一位一线开发的角度,写了写自己对购物车、对首页进行开发的感受和思考,欢迎指教讨论。
字节数据中台DataLeap的Data Catalog系统通过接收MQ中的近实时消息来同步部分元数据。Apache Atlas对于实时消息的消费处理不满足性能要求,内部使用Flink任务的处理方案在ToB场景中也存在诸多限制,所以团队自研了轻量级异步消息处理框架,支持了字节内部和火山引擎上同步元数据的诉求。本文定义了需求场景,并详细介绍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1.地图数据作业平台由大型的WebGIS"综合作业"逐步转换为人机结合,所见即所得的流水化"简单作业"; 2.流水化作业的特点是单一车间交互简单,但每个车间都有定制的业务逻辑(难以配置化实现,适合有扩展能力的低代码方式); 3.作业平台低代码建设过程中,即使是任何一个简单作业车间也存在数据校验,组件联动,保存结果转换等逻辑(下图标牌场景车间为例); 4.作业平台低代码的建设目标是让产品,工艺等非研发同学能独立搭建车间,因而要尽可能将逻辑操作可视化,少写或不写逻辑代码; 5.非前端研发同学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一些前端的基本概念:例如事件驱动,数据不可变 immutable原则, 数据双向绑定,组件(非)受控等;
我们收钱吧发布过的Wi-Fi版物联网设备有“云喇叭Wi-Fi版”、“收钱音箱Wi-Fi版”、“云打印机Wi-Fi版”“扫码王” 。出于成本考虑设备只支持2.4G频段。随着2.4G/5G双频路由器的全面应用,配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为了提供便捷且成功率高的配网方式,我们先后尝试了airkiss[1]配网、smartconfig[2]、热点配网、蓝牙配网以及扫码配网。今天来介绍下我们使用过的Wi-Fi设备配网技术特点、优劣势。
在互联网诞生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前端技术了,起初它就和传真没有什么区别,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基础信息,但随着浏览器不断的技术演变,如今的前端领域已是拥有超级复杂的信息表达系统了。 如今的前端除了可轻松构建起丰富的信息表达形式,更具有可共享、易更新、多平台运行等等的优点,随着生态体量的不断壮大,前端技术也逐渐慢慢渗透到了其它终端领域。比如在移动应用中使用 Hybrid 混合技术,通过结合前端技术与原生技术来同时兼顾与获得两者的优势,以及在另外的领域通过削减复杂度和实现支持部分 API 来使前端达到更高性能的方案,比如 RN、miniApp 等。 数据统计约 70% 的移动 App 中都内置了 webview/混合的技术方案,主要进行能力供给与 Web 页面的管理。恰如其名、web 页面以单位“页面”进行度量,可见其在构建大型应用时的局限性,就如纸张一般,可以肆意的书画其内容,但是脱离纸张之外就无能无力了,因而才需要一个“导航器”将纸张进行串联成册以进行管理,浏览器的基础功能也恰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