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软件开发通过编程与算法构建的确定性逻辑,AI 时代的应用构建以面对自然语言编程、上下文工程为核心特征,将复杂业务逻辑与决策过程下沉至模型推理环节,从而实现业务的智能化自适应。然而,AI 应用开发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开发阶段强依赖模型黑盒特性,导致结果可控性不足、幻觉问题频发,从原型验证(PoC)到生产部署往往需要数月调优,核心痛点集中在调试效率与业务适配;上线后则面临推理延迟、稳定性波动、问题排查困难、安全风险凸显、输出不可靠及成本过高等问题,折射出企业级 AI 应用在稳定性、性能、安全与成本控制上的系统性挑战。
支付宝体验技术部正式对外开源智能编程助手 Neovate Code,能够深度理解你的代码库,遵循既有编码习惯,并在上下文感知的基础上,精准地完成功能实现、Bug 修复和代码重构。它集成了 Code Agent 所需的核心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模型时代下,如何通过 LoRA(Low-Rank Adaptation)这一参数高效微调技术,实现对大模型的轻量级定制。文章从微调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 LoRA 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并结合本地原生实现(Transformers + PEFT)和百炼平台两种方式,展示了在小样本、低资源场景下的实战流程。结果表明,LoRA 能以极低的计算成本让通用大模型有效学习业务知识,显著提升其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真正实现“让大模型懂业务”,推动 AI 从“可用”走向“好用”。
当前,智能Agent的开发正面临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一方面,高代码方式通过SDK和API编码提供灵活性,但带来了巨大的复杂性负担——开发者需要深入理解模型集成、工具调用、记忆管理和分布式协调等复杂概念,显著提高了开发门槛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像百炼,Dify、Coze为代表的低代码平台以其出色的易用性迅速占领市场,通过可视化界面让用户能够快速构建"Model+Prompt+MCP+RAG+Memory"的标准Agent模式。 然而,这些低代码平台通常采用共享运行时架构,将所有Agent部署在同一个执行环境中,虽然降低了初期使用门槛,却在企业级落地时暴露出严重问题:多个Agent共享计算资源导致性能隔离性差,单点故障可能影响所有托管Agent的可用性,架构上无法支持单个Agent的独立扩展,以及所有Agent运行在同一安全上下文带来的安全隐患。
文章深度拆解了Anthropic开发的终端AI编程工具Claude Code,包括其以交互层、执行层、核心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架构,提交命令到渲染结果的执行流程,以及交互层的输入处理与渲染、核心引擎的消息与查询管理、工具系统、上下文管理(含LRU缓存等策略)和安全机制,还分享了Binary Feedback测试机制、MCP工具分层管理等技术启发;同时介绍了心流团队基于Gemini CLI改造、融合Claude Code特性的iFlow CLI 2.0,包括其安装方式、功能特点(如多运行模式、SubAgent功能等)、开放市场资源,以及CLI工具在项目开发、网站制作、DeepResearch等场景的应用,还给出了西欧亲子自驾游规划案例。
本文系统性地提出并阐述了一种配置驱动的独立运行时Agent架构,旨在解决当前低代码/平台化Agent方案在企业级落地时面临困难,为Agent开发领域提供了一套通用的、可落地的标准化范式。
本文以开源项目 HiMarket 为背景,系统梳理了从传统Web应用到现代AI场景下的六种主流API协议,帮助开发者厘清不同协议的核心定位、技术特点与适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