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智能解决方案系统时,我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AI在复杂任务中既保持推理能力,又能有效执行行动?传统AI系统往往要么只能基于训练数据推理,要么只能执行固定流程,缺乏动态决策能力。ReAct(Reasoning and Acting)范式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它让AI能够交替进行推理和行动,通过"思考-行动-观察-调整"的循环,实现更智能的决策过程。本文将解析ReAct范式的原理,分析LangGraph中的实现机制,并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ReAct的价值。
随着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升级机遇。经过近两年的技术验证,当前模型能力不再是壁垒,以 Agentic AI 为代表的新一代 AI 应用兴起,场景穿透力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初创企业,如今都在深耕三件事:能否吃透垂直领域的具体场景、技术逻辑是否足够可靠、能否顺畅适配终端需求。说到底,是要在某一个真实场景里,找到 “效率 - 性能 - 安全” 这三者的平衡点。 那么,企业如何在这场 AI 落地的实战中找准方向、避开陷阱、真正释放 AI 的价值? 面对纷繁复杂的模型选择、场景适配和实际部署挑战,企业管理者与技术决策者需要深入了解新一代 AI 应用在企业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剖析最具潜力的落地场景、关注成功落地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考量不同应用形态的落地路径,这些正是企业在智能化深水区航行时,必须直面并找到答案的关键命题。
当我们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大模型的「智能」时,却忘记了智能的不确定性必须以工程的确定性为支撑。一个无法复现、无法调试、无法观测的智能,更像是一场精彩但失控的魔法,而非我们真正需要的、可靠的生产力。本文尝试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剖析 Agent 系统在可运行、可复现与可进化三个层次上不断升级的问题以及复杂度。进一步认识到:框架/平台让 Agent 「好搭」但没有让它「好用」,真正的复杂性,从未被消除,只是被推迟。
过去一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平时所做的那些性能优化是否真有必要?有没有可能是系统本身可观测性不够,这些只是优化了可观测部分指标,比如某一段的延迟或者吞吐,但并没有真正改善用户实际体验,甚至为此,还引入新的复杂度,使得系统不断熵增。Fred Brooks 在“没有银弹”文中指出,软件工程的本质是复杂性的管理。复杂性无法被消灭,只能转移或隐藏,而抽象是控制复杂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技术发展也是如此,框架和工具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出现大量成熟的开发框架,甚至业务框架,开发借助 Quick Start 工具可以快速搭建站点,甚至不熟悉 TCP/IP,也能借助 Netty 完成高并发服务上线,开发成本似乎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却往往把复杂性转移至系统运行期。若能够深入一线去排查问题,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排查问题的时间,以及最终问题的解决的成本都在变高。
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演进,测试行业基于AI也在做不同程度的探索,在agent智能体生成方面,基本使用的是prompt+RAG的方式,构建特定业务的需求分析/测试用例生成/数据构造智能体等。
本文从原理到实践系统地分享了如何高效使用AI编程工具。涵盖其底层机制(如Token计算、工具调用、Codebase索引与Merkle Tree)、提升对话质量的方法(如规则设置、渐进式开发)、实际应用场景(如代码检索、绘图生成、问题排查),并推荐了结合AI的编码最佳实践,包括文档、注释、命名规范和安全合规,旨在帮助不同经验水平的开发者真正把AI工具用好。
我们基于 SpringAI Alibaba Graph 构建了一套 Java 版本的 DeepResearch 系统,实现了从信息搜集、分析到结构化报告生成的全自动流程。系统主要具备以下能力:推理链路: 通过多轮信息收集,自动构建从资料到结论的分析过程。Java 技术栈:适合对长期稳定运行有要求的场景。Spring 生态集成:可直接使用 Spring Boot、Spring Cloud 等组件,提升开发与集成效率。可观测性:支持 Spring AI Alibaba Graph 的可观测,提供Langfuse平台观测实现,能够清晰的查看调用链路,便于调试和运维。可溯源输出:搜索到的相关内容,配有原始信息来源,便于验证。
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研发效能,尤其是在企业级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实践。文章以“氛围编程”(Vibe Coding)为切入点,指出尽管AI生成代码在效率上显著提升(代码生产率中位数提高17%),但在质量保障方面仍面临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交易团队的实践经验,提出应聚焦于高频、重复且熟悉的非业务需求场景(如AB实验下线、Switch开关治理)进行AI提效突破。 为此,团队设计了一套高准确率的AICoding工作流,融合MCP、A2A和AG-UI三大协议,构建了基于Single-Agent架构的智能生码系统。通过精细化提示词工程、动态上下文注入与标准化工作流编排,实现了AB实验推全/下线等任务的自动化生成与发布。文章重点强调:选择细分、可控的场景,结合业务深度知识,沉淀可复用的工作流模板,是实现安全、高效、可推广AI研发提效的关键路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90%以上正确率的前提下,解放研发人力,聚焦高价值创新。
Ant Design v6 的开发过程中,由于不需要再考虑 IE 的兼容问题,我们对部分组件改造使用了 CSS 变量获得了更小的 CSS 体积以及更好的性能。今天我们来聊聊 CSS 变量的一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