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大淘宝前端团队进行了调整:重新组织生产关系,按业务线拆分整合进对应的业务技术团队,同时保留了大前端虚线组织,确保研发基建的一致性、技术的持续投入以及推进人员的成长。 整个变化涉及超过三百人的前端团队,经过了半年多的运转,整个团队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对应的聚焦和收敛。 新的组织协作形态下,大淘宝 Web 领域的工程师们正在做哪些技术工作、有什么技术产品,特在 2023 年开年之际向行业前端同学进行分享。
稳定性是个啥? 第一次接触稳定性这个词是在加入阿里第一年的双十一KO会上。接触到限流、扩容、压测等词汇,只觉得稳定性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无流程性的、无明确衡量指标的、无从下手的。 今年,我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在稳定性保障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关于稳定性保障相关知识,开始对稳定性工作有了一定的理解。 稳定性工作也是有条理有步骤的,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就能够轻松将稳定性保障工作做全、做对、做好。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趁机梳理记录下来,以便后续使用时能够信手拈来。
Chrome 在去年成立了一个名为 Aurora[1] 的项目,深入主流的框架和工具,比如 next.js、nuxt、 angular、webpack 等,探索如何结合框架和工具,帮助 Web 开发者用更低的成本,构建出更好的体验。 ice.js 虽不在这个项目之中,却也是在设计之初就秉持着这种理念,来实现整个框架的。无论是路由方案、数据加载方案、渲染方案,都是围绕着体验而设计。这是因为,我们都越来越意识到,框架掌控着整个应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适合从流程上来做出优化、提升体验的。好的体验,应该成为业务开发时的一个顺其自然的产物。 反观目前,我们的 Web 体验则还是一种 开发者重参与的模式,这种方式往往是: 先开发后治理,在完成业务开发,甚至上线后,再进行性能的评估,分析诊断优化点,实施相应的优化策略 对开发者要求高,需要每个开发者都能熟练分析各种性能问题,掌握各类场景的体验优化方案 不可持续,容易随着业务迭代又发生退化 如何改变现状,借助于框架设计,普遍提升业务的体验基线,而不必要求人人成为 Web 体验的专家,这正是 ice.js 3 在探索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serverless 架构升级在淘宝首页的应用,新架构对底层所依赖的容器、环境资源等与之前相比差异较大,并且对应的预发、安全生产、生产等环境,与旧架构的完全隔离。
内容作为营销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在营销场景中,广告高曝光的特性放大了风险外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内容的风控审核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为大家分享阿里妈妈内容风控模型预估引擎的探索和建设。
在上篇文章《钉钉 ANR 治理最佳实践 | 定位 ANR 不再雾里看花》中介绍了因为 ANR Trace 刻舟求剑的问题,导致 ANR 监控平台中排名第一的往往都是 nativePollOnce。也说明基于 ANR Trace 里的堆栈进行聚合并不能定位到 App 的头部 ANR 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 ANRCanary 的 ANR 归因算法和 ANR 归因聚合上报的能力,帮助研发人员更快的分析和定位头部 ANR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