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vivo Pulsar万亿级消息处理实践》系列文章第3篇。 Pulsar是Apache基金会的开源分布式流处理平台和消息中间件,它实现了Kafka的协议,可以让使用Kafka API的应用直接迁移至Pulsar,这使得Pulsar在Kafka生态系统中更加容易被接受和使用。KoP提供了从Kafka到Pulsar的无缝转换,用户可以使用Kafka API操作Pulsar集群,保留了Kafka的广泛用户基础和丰富生态系统。它使得Pulsar可以更好地与Kafka进行整合,提供更好的消息传输性能、更强的兼容性及可扩展性。vivo在使用Pulsar KoP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问题,本篇主要分享一个分区消费指标缺失的问题。
本文以游戏周周乐的幸运码为切入点,针对其生成过程中涉及的随机性、唯一性及高并发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号段+子码的创新架构。该方案不仅在生成速度上表现突出,还显著提升了存储效率,同时降低了扩容成本,为类似的号码生成系统提供了设计上的新思路和启发。
本文从作者实际痛点出发,到产生愿景,最后再到落地的全过程,并结合实例案例,介绍了一些核心设计思路,希望读者阅读后对vivo分销业务,能有一些了解,也希望能对读者在应用的认证鉴权、流程编排、低代码等方面有所启发。
本文是《vivo Pulsar万亿级消息处理实践》系列文章第2篇,Pulsar支持上报分区粒度指标,Kafka则没有分区粒度的指标,所以Pulsar的指标量级要远大于Kafka。在Pulsar平台建设初期,提供一个稳定、低时延的监控链路尤为重要。
本文是vivo互联网大数据团队《vivo Pulsar万亿级消息处理实践》系列文章第1篇。 文章以Pulsar client模块中的Producer为解析对象,通过对Producer数据发送原理进行逐层分析,以及分享参数调优实战案例,帮助读者理解与使用好Producer,并体会到Producer对消息中间件系统稳定性以及处理性能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文通过depth-anything获取图片的深度图,同时基于pixi.js,通过着色器编程,实现了通过深度图驱动的伪3D效果。该方案支持鼠标/手势与手机陀螺仪双模式交互,在保证性能的同时,为不同终端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本文介绍端智能技术在vivo官网APP的落地实践,通过抽象问题、提出端智能解决方案、方案落地这三大块内容逐步递进地展开端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
本文介绍了vivo互联网研发效能平台建设与最佳实践的话题,将分为4个部分与大家分享,分别是研发效能提升的背景与挑战、关键场景技术,以及在项目案例中的实践与效果,最后也将和大家探讨未来在研发效能提升上的一些规划与思考。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对于保障软件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起着关键作用。为最大程度上提升软件品质,我们积极开展全链路测试实践,打造了用Rust语言开发的自研一站式抓包代理工具FunProxy,基于其跨平台、高性能、易于扩展、安全性高等特性,让全链路抓包和环境代理如丝绸般丝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