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回到两周前,彼时我刚入职,正兴致勃勃地想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周会上说到新需求的进展遇到了一个小问题——面临上百个开源应用的k8s部署适配,TL表示现在啊,AI提效是关键,“咱们能不能搞个AI?”“就给它一个开源应用,它一下自己部署全了。” 在那个瞬间,我脑海里闪过的一个宏大的图景——一个全能的应用部署agent,好吧冷静下来,还是聚焦于一个小的开始,k8s部署物的自动生成。(输入一个开源项目(如 GitHub 链接),AI Agent 能够分析项目,并输出一个可直接部署的 Helm Chart 包。) 我一头扎进了 AI Agent 的世界。这个过程,比我想象的要曲折。经历了初期“AI 无所不能”的天真幻想,也体验了Agent 陷入无限循环时的茫然。最终,磕绊地实现了一个初级的最小可行性方案。现在把这段尚在进行时的探索之旅记录下来,作为个人学习的总结,也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得到前辈们的指点。
本文介绍了一项将多模态AI模型应用于身份证照片质量检测的实践。针对用户上传身份证时常见的图片问题,项目通过引入阿里云百炼平台的多模态模型,在OCR识别失败时进行智能检测与反馈,提供对客友好的提示文案,从而引导用户重新上传合格照片。该方案采用“无感知预发布+递进+灰度”上线策略,确保稳定性,并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利用大模型提升图像理解能力。
跟 ChatGPT 对话,比跟真人社交还累!真人好歹能记住你名字吧?想象一下——你昨天刚把沙发位置、爆米花口味、爱看的电影都告诉了 ChatGPT,而它永远是那个热情又健忘的助理,下次再对话还是会问:“哦?是吗?那太好了!请问您对什么类型的电影感兴趣呢?”受够了这种单方面的“社牛”表演?Mem0 来了,专治 AI 失忆症,给你的“金鱼脑”助理装个大容量硬盘,让你们下次见面,能直接跳过多余的问答,从“好久不见”开始。
本文探讨了 Claude Code 的 Subagents 功能在复杂 AI 编程场景中的核心价值与落地实践,提出了“专家顾问天团 + 工作流编排”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虽然之前对于MCP有过一次调研,但是最近上手在做一些MCP的工程实践的过程中,确实发现还是有很多误解。我翻阅了许多技术文章,以及协同沟通的时候发现,往往大家天然的将MCP简单地视为一种“更高级”或“可跨模型”的Function Calling。这种认知偏差,不仅掩盖了MCP作为一套软件工程协议的真正价值,更可能导致在技术选型和系统架构设计上的严重误判。当一个集成了20个OpenAPI工具的MCP应用,其单次请求的Token消耗轻易突破60K,导致成本和延迟飙升时;当生产环境中的模型因为一个微小的Prompt变动而出现大面积的工具调用格式错误时,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MCP的本质?于是提笔,希望将本文作为一篇写给AI工程师的硬核“辟谣”指南,旨在彻底澄清这一混淆。并提出并严谨论证一个核心观点:MCP本质上是一套模型无关的、用于构建可互操作AI应用的工程协议,其核心组件Server/Client与LLM的智能决策并无直接关联。
智能体技术在资损防控中的应用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构建覆盖需求分析到实时监控的全链路防护体系。系统具备知识提取、风险识别、自动布防、智能监控及知识回流能力,显著提升风险识别效率与防控部署速度,已在淘工厂实践中发现多个资损点并有效预防资金损失。未来将优化识别准确率、完善知识图谱、强化实时监控,并推动跨业务协同防控与智能决策。
本文以手淘搜索“长颈鹿(手机淘宝搜索结果页头部自定义区块)”场景下的前端开发实践为例,探讨如何通过AI赋能提升开发效率。面对Weex/Muise架构限制、跨端兼容难题及分散的文档体系,作者转变传统开发模式,构建结构化、可被AI理解的研发知识库,并结合项目级编码规范与RAG技术,实现AI在组件开发、埋点集成、支付对接等环节的高效协同。通过“问题→修复→规则化”的闭环优化,不仅显著缩短开发周期(提效60%),更提出“AI编程即上下文工程”的核心理念,展望知识驱动AI自动编码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