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用户表上数据量的增加,一些SQL的执行时间会变得越来越长。比如一些需要全表扫描的查询SQL,数据扫描过程会耗费一定的时间,表越大时扫描时间越久。再比如一些创建二级索引、重建表的DDL操作,会扫描全表,并做排序操作,表越大时扫描和排序耗时都会比较久。 为提升SQL查询性能,MySQL社区于8.0.14推出了InnoDB并行扫描特性,可通过innodb_parallel_read_threads变量控制并行扫描聚簇索引的线程数量;于 8.0.27 支持并行创建索引,可通过innodb_ddl_threads控制创建二级索引的并行线程数量,加速索引创建过程。MySQL的并行当前仅限于InnoDB层对全表的一个并行。 本文以8.0.37代码为基准,对InnoDB层的这些并行技术做一些基本介绍、原理解析。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AIGC图片生成技术快速发展,在电商以及内容创作领域展现出来极高的应用价值。除了基础的基于prompt的文生图能力,社区还涌现出来更多的扩展技术。比如Controlnet技术能利用线稿信息、深度信息等对生成图片的空间结构进行控制,还有IP-Adapter技术能够基于参考图片的内容对生成图片进行风格迁移。这些技术都便利了用户对AIGC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AIGC生成多张风格一致的图片的技术。对此,本文挑选了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Style Aligned方法和Story Diffusion方法,本文会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细节进行介绍。然后,我们展示了相关方法应用在家装领域上的一些效果,并分析了目前效果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我们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该类方法未来的应用前景。
本系列文章是组内写给新人和实习生的 TCP入门系列教程,结合了理论和实践,本篇为第二篇,建议先读上篇《通过实验深入了解TCP 连接的建立和关闭》。
在一次Java Web应用程序的优化升级过程中,从Tomcat 7.0.109版本升级至8.5.93版本后,尽管在预发布环境中验证无误,但在灰度环境中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新日志记录神秘“失踪”。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的排查与解决过程,揭示了由Tomcat升级引发的不寻常日志记录故障背后的技术细节。
数据库是互联网的基石,存储着海量信息,使信息可被高效地组织、检索和分享。没有数据库,网站无法记忆用户数据,应用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交流将失去智能与连贯性。因此,数据库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是连接用户与信息、构建动态交互网络世界的桥梁。 本文将深入探讨应运而生的多种数据库类型,从传统的层次、网状、关系型数据库到现代的列存、文档、键值、图以及时序数据库,乃至新兴的HTAP数据库,揭示了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及局限性。
虚拟线程是在Java运行时,由JDK实现,而不是操作系统实现的Java线程,和传统线程(或称之为平台线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同一个Java进程中运行大量活动的虚拟线程,甚至数百万个。大量的虚拟线程赋予了它们强大的功能:通过允许服务器并发处理更多的请求,它们可以更有效地运行以thread-per-request(每个请求一个线程)的方式编写的服务器应用程序,从而实现更高的吞吐量和更少的硬件浪费。 一直听闻Java虚拟线程的“威名”很久了,于是最近做个人项目的时候便尝试使用JDK21进行开发,研究一下所谓的虚拟线程的原理与实现。技术水平有限,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用户在浏览器地址输入 URL 之后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前端开发者来说简直是典中典了,是前端基础,也是工作面试八股,更是性能优化依据。但本文想分享的重点不是之后发生了什么,而是之前发生了什么,即我们平时码出来的代码经历了哪些步骤处理,成为互联网用户能打开浏览的页面的?我们又是如何合理的更新网页的? 前一个问题涉及开发与部署,后一个问题涉及发布。下面我将会从网页入口、开发、部署与发布这4方面逐步展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