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提升用户行为分析效率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H5埋点方案规划,埋点数据采集流程,提供可借鉴的用户行为数据采集方案;且完整呈现了针对页面分析,留存分析的数仓模型规划方案,在数仓模型设计过程中遇见的痛点难点问题也相应的给出了解决思路及案例代码;在数据展示模块,提供了分析指标数据展示的逻辑流程及UI案例,旨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全方位的了解用户行为数据全链路分析流程。
将某个通用解决方案包装成成熟的工具包,是每一个技术建设工作者必须思考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业内流行的既有工具包入手,解析实现思路,沉淀一般方法。为技术建设的初学者提供一些实践思路的参考。尤其是文中提倡的“去中心化”的协作模式,和“关键链路+开发接口”的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实际落地意义。当然本文在行文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主观偏见性,读者可酌情阅读。
本文主要介绍超大数据规模场景下分布式消息中间件在vivo的应用实践。 在线业务侧主要从RocketMQ集群部署架构、平台系统架构、日常运维操作平台、监控告警一体化实践以及vivo如何通过建设AMQP消息网关的方式完成所有在线业务服务从RabbitMQ到RocketMQ的业务无感迁移,实现了在线业务消息中间件组件的统一。 大数据侧主要从资源隔离、流量均衡、智能动态限流、集群治理四个维度介绍Kafka在vivo的最佳实践以及Kafka核心技术架构在超大数据规模场景下的缺陷以及未来对Pulsar组件的长线规划和建设。
使用基于有限有向图的调度框架,可以控制在线服务中异步调度的流程,但这对分支路径的管理不够友好,随着节点增多,调度流程会越来越复杂而难以控制。因此我们实现了支持分支路径的图调度框架,解决普通图调度框架可扩展性差的问题。
2018年起,vivo以容器作为基础底座,打造了一站式云原生机器学习平台。向上支撑了算法中台,为算法工程师提供数据管理、模型训练、模型管理、模型部署等能力,为广告、推荐和搜索等业务赋能,成功为算法实现了降本、提效,让云原生和容器价值初露锋芒。基于机器学习平台的试点成果,经过算法场景的试点实践和价值分析,对内部战略做了升级。确定基于云原生理念去构建行业一流的容器生态,实现规模化的降本提效目标。 本文会详细介绍vivo在容器集群高可用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包括在容器集群高可用建设、容器集群自动化运维、容器平台架构升级、容器平台能力增强、容器生态打通等层面的打磨和建设。目前,vivo容器产品能力矩阵逐渐趋于完善,并将围绕全面容器化、拥抱云原生和在离线混部三个方向继续发力。
本文是《OKR 之剑》系列之实战第 1 篇。 —— OKR 的制定,在形式上,并非仅仅是召开几次会议,在目的上,也并非是为了输出一份计划。OKR 的制定,对于管理者是一种对齐认知的手段,对于员工是一种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对于团队是一次“上下同欲”的过程。经过不断地碰撞、磨合,让目标更加公开、透明,让大家能够用心去感受工作的价值,让优秀的员工逐渐浮出水面,最终为组织带来真正的价值。
Apache APISIX 在这两年已经受到了国内很多知名企业的信赖,并纷纷开始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 APISIX。在这个过程中也包揽了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用户,比如金融行业的众安保险和安信证券,国产头部车企的吉利和小鹏汽车。其实在国产手机领域中,也有一些头部企业用户在使用,比如 vivo。 vivo 是从去年年中开始在业务生产中正式使用 APISIX 来替换之前传统的 NGINX。目前 APISIX 在 vivo 业务架构的实践和场景支持上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高可用性:上线至今没有出现重大故障,系统可用性超过 99.99%; 高性能:承载较大线上流量,服务于较多业务。线上目前转发流量接近百万级 QPS,目前仍处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 功能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的 NGINX 代理场景,50% 的业务已经迁移到 APISIX 集群; 支撑了云原生的建设和发展:有效支撑和推动了公司容器化进展,支撑容器平台的物理机器已有万级规模,40% 的业务已经从物理机虚拟机迁移到容器平台。